浦东机场P4-T1-T2穿梭巴士运行提示:
(自2024年4月29日零时起)

停靠位置:T1航站楼出发层1号门外、11号门外,T2航站楼出发层21号门外、26号门外,P4长时停车库

运营时间:全天24小时

运营间隔:06:00-21:00为10分钟一班;21:00-06:00为15分钟一班

已阅读请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传媒 > 新闻稿 > 虹桥机场扩建工程科研课题通过市科委总验收
虹桥机场扩建工程科研课题通过市科委总验收
发布时间:2010-03-15

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虹桥机场扩建工程的建设呈现出规模大、任务重,边建设、边运营,时间紧、难度高,交叉多,协调难等特点,为出色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指挥部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在市科委、民航局和市建交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机场的功能策划、总体规划、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后期运营、区域开发等各个环节,都紧密结合工程需要进行科研选题,以机制建设切实推进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殚精竭虑、敢为人先,组织开展了虹桥枢纽开发策划与规划技术、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绿色策略与节能技术、防灾与应急技术、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等5个重点研究领域,共21个子课题的科研课题攻关,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重大工程建设的新路。

在扩建工程科研子课题均已通过市科委组织的结题验收基础上,3月15日,市科委又组织了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验收会。国家级设计大师蒋作舟为主任,,现代集团魏敦山、同济大学孙钧等中国科学院院士与工程院院士出席。与会的专家认定,扩建工程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并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完成项目研究技术报告19份,发表论文48篇,出版论文专著15部,获得专利8项,解决了我国枢纽建设中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不仅为机场战略规划提供了依据、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机场建设运营乃至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为促进我国枢纽建设科技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晓春、机场集团和指挥部领导吴念祖、李德润、刘武君等出席了验收会。

节省土地  集约发展

采用一组国内最近距离跑道,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根据两场分工和定位,《开发策划与规划技术研究》课题组将原规划1700米间距的远距离跑道,创新而大胆地改为选用一组365米间距的国内最近距离跑道,这是满足E类飞机运行最小的平行跑道间距,同时也将节地环保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由此释放出约8平方公里的土地,为虹桥枢纽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用地保障。

枢纽设施和办公用房统筹规划,实现土地和配套资源的集约化使用。该课题组研究提出将新建的虹桥机场西航站楼和虹桥综合枢纽的高速铁路车站、磁浮车站以及为之相配套规划结合在一起,这种多种交通方式的汇集不仅能提高交通换乘的效率,同时也大大提高土地和配套资源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据测算,三大交通功能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可节省配套用地2000亩左右,节省综合性配套设施系统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新建西航站楼36.26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其中服务于旅客的航站楼功能面积达25.7万平方米;剩余的面积都用于运行指挥、生产保障和候机楼管理用房的建设。这是该课题组通过统筹安排,将生产管理用房合并规划、集中建设,使得虹桥机场西工作区较现有东工作区土地使用至少减少1平方公里。

创新节能  实现突破

占到机场总能耗60%的航站楼历来是机场的能耗大户,《绿色策略与节能技术研究》课题组,在做好围护结构,照明、空调系统,自然通风、采光等一系列传统节能措施的基础上,还在能源系统优化和新能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系列节能措施可达到航站楼65%的节能的目标。

能源系统优化:取消板交,冷水直供。在虹桥机场西航站楼空调系统中,该课题组再次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取消传统的板式热交换器,首次采用更为节能的空调冷冻水直供系统,成为工程节能又一大新的亮点。与传统的板交方式相比,直供系统拆除了横隔在能源传输过程中的那块“板”,不仅每年可节约运行电耗62万度,还可减少设备直接投资约1400万元,使之成为我国机场航站楼空调技术进步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新能源利用:光伏发电、行业典范。该课题组还采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将太阳能利用设施与建筑有机结合,在西货运站屋面建造了一座装机容量为2848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场。这座年平均上网电量约277万千瓦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场,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厂相比,每年可为电网节约标煤约987吨,这在我国机场新能源利用中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绿色环保  降噪减排

近距跑道、控制长度、入口内移,三管齐下控制噪声。《开发策划与规划技术研究》课题组通过选用一组365米近距跑道、将新跑道长度控制在3300米并将跑道入口内移300米等三管齐下控制噪声,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实际上就把跑道两端噪声85分贝以上的区域,几乎全部移到了机场用地范围之内。也就是说,通过以上三大举措,虹桥机场飞行区虽然新增了一条跑道,却并没有增加噪声的影响范围。再加之跑道两侧均为航站楼的规划布局,无形中也成为阻挡噪声传播的声障,另外虹桥机场还采取了夜航限制、夜货航迁移等措施,体现了从声源角度消减机场噪声的策略。

增设两条绕行滑行道,控制大气污染。由于飞机在滑行过程中燃油使用效率低,不仅会浪费燃油,还会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大大影响机场大气环境。而要尽量减少飞机滑行期间的排放,就要减少飞机的滑行和等待时间。为此,该课题组还提出在虹桥机场扩建跑道的南北两端,分别规划建设两条连接东西站坪滑行道系统的绕行滑行道,可以将飞机穿越跑道的次数由每天的500~600架次减少到128次,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飞机滑行和等待时间过长,过多的尾气排放而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增设绕行滑行道,是飞行区滑行道系统布局中一大亮点,也是在我国首次尝试使用的。

科技攻关  攻坚克难

采用技术创新攻克超大规模基坑建设。作为一个超大体量的综合建筑群体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总建筑面积近150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工程面积就高达52万平方米,基坑东西长2公里,南北最宽600米,开挖土方543万方,开挖最大深度达29米。在整个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组先后克服了软土地基条件下土体回弹、整体位移的控制和基坑群同步施工环境影响控制等重大技术难题,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超大面积、超大型的地下工程建设,确保了52万平方米超大基坑的各分部分项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2.2万根工程桩Ⅰ类桩比例96%和近7000米地下连续墙Ⅰ类墙96%。同时还节约投资约3.5亿元,减少工期约12个月,实现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地下空间开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运用科技攻关破解超级地下穿越难题。`在虹桥机场飞行区的地下深处,相继有地铁2号线、10号线和仙霞西路等三条穿越隧道,构成了真正、完整意义上的飞行区地下穿越工程。特别是地铁均要穿越正在运行的虹桥机场跑道,在国际上也具有重大的首创意义。通过机场飞行区地下穿越课题研究,紧紧依靠科技攻关,通过优化地下穿越线路、确定施工工法、提出控制指标、完善监测要求等措施,成功地破解了这一在国内乃至世界机场建设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飞行区地下如此大面积掘进、多线路并进的不停航施工超级地下穿越难题。(文/田久强)